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5日讯 (记者 周骁骏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陈自林 通讯员 程伟田) 走进广西东兰县乌鸡育雏基地的育雏室,雏鸡叽叽喳喳地叫着,工作人员正在调节育雏室内的温度。“再过几天,这批鸡苗就可以送到农户那里啦!”万寿谷股份投资集团副总裁盘艺说。目前,乌鸡产业已覆盖全县147个行政村,投放鸡苗158万羽,让2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山多地少,属于滇黔桂连片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仅占5.8%。多年来,群众大多望山兴叹,种树不长树,只能零星播种一些旱季作物;植被比较脆弱,规模养牛养羊也行不通。“我们家四周都是石头山,土层很薄,勉强种少量的玉米,其他什么也种不了!”该县三弄乡三合村村民蒙卫勇说。傲世皇朝注册开户,2015年精准识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7万户6.64万人,贫困发生率23.4%。
近年来,东兰县瞄准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乌鸡产业,目前村村建有养殖场不少于5个,平均每个养殖场年收益达到13.4万元,贫瘠的大石山里满山均是“黑凤凰”,群众脱贫致富有了新希望。“我今年上半年已经出栏了3340多羽,收入1.67万元,除去七七八八开支,纯收入有1.3万元。下半年还有这么多鸡出栏,全年纯收入接近3万元,很划得来!”蒙卫勇计算着。
“发展乌鸡养殖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养鸡的经济效益也不错,还可以拿补贴。”东兰县泗孟乡生满村村支书黄大豪介绍,养殖乌鸡已从过去靠家庭散养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养殖、订单养殖。“如今技术跟上了,销路打开了,通过淘宝就能把乌鸡卖到北京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黄大豪说。
2017年,该县引入龙头企业,全县推行“公司+村合作社+养殖户、公司+能人+养殖户”等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从育种育苗、养殖、收鸡、深加工等一条龙管控,规范养殖标准和方法,更新了群众千百年来的种养老观念。“过去我们养鸡,一把米后就放养,活多少就成多少,基本看天养鸡”,该县隘洞镇龙平村养殖能人韦建水说,“现在养鸡跟养小孩一样要有责任,每天定点喂食,定期测鸡舍温度、湿度,定期抽取粪便送检”。目前全县乌鸡养殖合作社化率达到97%,2017年全县贫困户参与合作养殖分红从170元到3000元不等,贫困户家家有股可分红,人人参与干劲足。
同时,东兰县与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精准扶贫“互联网+东兰乌鸡养殖”项目,以实现乌鸡“产-供-销”一条龙,有力整合东兰县的特色产业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渠道,助推东兰乌鸡更好地“走出去”,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乌鸡养殖已成为东兰县农村的新名片,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为迅速壮大乌鸡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东兰县对脱贫村、养殖大户饲养乌鸡进行奖补,规模以上栏舍建设补助 50 元 / 平方米,并承诺优先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2016 年全县整合扶贫资金2185.9 万元,2017 年按家庭人口人均 1000 元的补助标准安排产业扶助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乌鸡养殖。另外,东兰县安排全县 147 个村每个村补助资金 30 万元用于乌鸡养殖。其中,10 万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建设 500 平方米的鸡舍,20 万元作为养殖投入资金。
“村民除养殖乌鸡增加收入外,还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取分红,确保贫困户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每年下来每家每户也有不少收入,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东兰县县长徐迪克介绍,该县目前投入的204个养殖场中,农户全部采取租赁土地方式给农投公司建鸡舍;或者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委托农投公司建鸡舍,群众每亩地年获分红520元。农投公司建鸡舍,形成资产,从养殖收益中获得回报。
此外,该县还以隘洞镇龙坪村可俄屯作为试点,全屯54户杉木林面积2700多亩通过合作社运作,2018年以林权抵押方式向农业银行贷款820万元,仅当年养殖一批东兰乌鸡就获利73.0万元,户均分红1.35万元。这在深山老林里面,“靠山吃山”真正成为开天辟地的好事,农户的生活逐渐有了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