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游娱乐平台,“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3月,乌江两岸一派生机盎然,春风执绿笔,引得樱桃花蘸着碧波肆意舒展。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驻村干部杨国奇站在观景台前,望着游船缓缓划开翡翠江面,不禁赞叹: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如今,悬崖峭壁成绝美风光,乌江两岸生机盎然。
“三年前,习总书记为我们播下春信,如今已催发三重金浪——”他指向岸边炊烟袅袅的黄粑作坊、山间铃铛作响的黄牛牧场、坡地连片铺展的黄姜田垄,“看,这正是我们化屋村的‘乡村振兴胜景’!”
循着糯米与黄豆交融的馥郁甜香味儿,记者跟随当地村民彭琴走进化屋黄粑厂。一进门,彭琴便热情地递上一块黄粑:“尝一个吧!这是我们的‘网红产品’。”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小小黄粑何以成为热销货?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同时也是黄粑加工厂车间负责人,彭琴对黄粑的“发家史”如数家珍。
“每年在重要的节日,我们都会制作黄粑,选用优质的糯米和本地黄豆,过去它只是当地的传统节日食品,一度只能在深山里自产自销,没有产业化,也没有市场销路。”
2021年立春,习总书记走进化屋村苗族村民赵玉学家中,亲手包制黄粑并寄语:“祝你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甜美。”这不仅温暖了村民们的心,也让小小的黄粑自此出圈。
“化屋黄粑”在当地成为最受欢迎的“伴手礼”,同时远销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同年10月,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田坝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决定打造“化屋黄粑”品牌,将闲置厂房改办为黄粑加工厂。“加工厂建成后,我们迅速与广州、昆明等地的电商合作,旺季时销售非常火爆。”彭琴说道。
如今,化屋黄粑不仅在省内各大超市上架销售,还远销外地,年产量达20万斤,实现收入超过240万元。化屋黄粑不仅给化屋村带来了红火产业,也给村民带来了实在收益。?
纯粮食和草养殖的小黄牛采用“谷草+麦草+玉米青贮”的生态饲喂法,打造出“肉中带筋、脂香浓郁”的区域品牌“化屋小黄牛”。自2021年,化屋村联合群益村、东风村、小寨村等五村成立联村党支部,通过“合作社+联村共建+企业订单”模式,将小黄牛养殖规模扩大至500头。其养殖的小黄牛通过黄牛集团保险托底收购渠道,稳定供应市场,串起了周边村寨的养牛致富路。
化屋村发展黄牛产业,打造出“肉中带筋、脂香浓郁”的区域品牌“化屋小黄牛”。
化屋村地处乌江南北源交汇处的峡谷之中,昼夜温差悬殊,海拔落差大,特别适宜姜辣素合成和小黄姜的种植。化屋村用好天然优势,研发出姜酵素、姜甜酒、姜酒等衍生产品。一块小黄姜,从田间到车间,从12元/斤的初级农产品到200元/盒的保健饮品,这条绿色转型之路,丈量着化屋村生态经济的全新维度。
以微知著,无论是化屋黄粑,还是化屋黄牛、化屋小黄姜,都展示了化屋村在传统产业品牌化、联村共建链条化、生态资源价值化方面的成功探索。
因昼夜温差悬殊,海拔落差大,化屋小黄姜不同于其他品种,其香味更加浓郁,口感更加丰富。
春风又度化屋村,乌江碧波倒映着黛瓦白墙的苗寨。曾经藏在深山的化屋村,如今已蹚出一条“传统产业品牌化、联村共建链条化、生态资源价值化”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