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斤的张馨予不配穿衣服了?。前段时间,张馨予发微博说自己很喜欢某个品牌的衣服,却穿不上她家的L码。
已知:她身高169cm,体重51kg,绝对算很瘦了,却连一件大码服装都穿不上。
与此同时,主打“短紧小”的BM也早已取代前几年很火的oversize风,不光把自家店员带成了网红,甚至还同化了其他品牌。
据说某些韩国经纪公司为了控制爱豆的体重,会把衣服尺码做的比标准尺寸再小一码,要么故意改得更小,要么直接给XXS。
结果很多人在身高体重没变的情况下,今年推荐的尺码却比前几年大了1-2号。
有网友之前买了一条XL的裤子,结果今年同一条裤子、同个维度就变成了XXL。
但即便真的买了XXXXL,也可能只有90斤的妹子才能穿的上(看起来跟S码有什么区别吗)。
还有人明明是163cm的身高,115斤的体重,不算瘦但也绝对不算胖的正常身材。
想去买衣服,客服却回答:对不起亲亲,110斤已经是工厂能做的最大体重范围了。
中国18~44岁女性平均身高158cm,18岁及以上女性居民平均体重是59kg。
但59kg的体重,在很多女装店铺里已经是要加大码的程度,有的甚至都没有码…
有一半以上L码标注的衣服,腰围都小于70cm,甚至连XL的胸围只有96cm。
随便逛逛某宝,都是“辣妹”、“修身”、“露脐”之类的关键词,款式也多为紧身T恤、无袖高领衫、吊带抹胸等CROP TOP紧身短上衣。
在全国三位数体重的人居多的情况下,为什么女装却越来越小,到底是什么原因?
中国最早的服装号型标准设定于1981年,后来2008年更新过一版,但也只是新增了身高范围。
代表人体净胸围与净腰围的尺寸差。分为“Y(偏瘦体型)、 A(正常体型)、B(偏胖体型)、C(肥胖体型)”。
以女上装「160/84A」为例,「160」表示适用于身高158~162cm的女性。
而「84」表示适用于胸围82~85cm的女性,「A」表示适用于胸腰差在1~18cm的女性。
但事实是,这版女士服装的标准尺码,数据源自1986年进行的全国性人体测量,相当于已经是近40年前的数据样本了。
当时的女性平均身材普遍比现在更瘦小纤细,用这个尺码来衡量现代营养充足的女性,本来就有一点过时。
于是,为了方便批量化生产/销售以及消费者理解,她们便把尺码简化成了S、M、L、XL…
比如曾经登顶国民女装的服装品牌某夏贝尔,就是因为其高压库存周转失败而倒下。
一件看不出来,但积少成多,等到产量成千上万的时候,能抠出来的钱也不少。
打个比方,本来S码的衣服做了100件,但是只卖出去50件,为了清库存,品牌就会把剩下的搞成M码,再卖出去。
前方拉动销量,后方减少成本和库存,最后把压力全部转嫁到了女性消费者的身材焦虑上。
就像凭借《泰坦尼克号》出名的凯特·温斯莱特,听了太多年的“Rose要是再瘦一点,那块木板或许就能承受她和Jack两个人”。
但姐的回应是什么——I dont f**king care
一讲女装越做越小,可能会有部分人跳出来说,能不能别歧视我们瘦子?你穿不上就是你胖,不能怪衣服。
可羊想说的是:瘦子当然可以买适合自己的小size衣服,但现在女装市场的问题在于剥夺了正常身材女性的选衣自由。
你可以做小码服装,但不可以把尺寸越做越小,应该多做几个尺码,让任何身材的人都穿得上。
脱离健康和科学人体比例的尺码维度,既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是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效应的“饮鸩止渴”。
羊又想起了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说过:“绝对的美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并且也不可能存在。”
总之,写这篇文章不为别的,只是单纯想让所有姐妹都不要再被并不标准甚至畸形的女装尺码PUA。